个人资料

zht

赵桐:名“晗”,字“桐”,英文名“Joshua\"。从事商务贸易。 

文章数量:386

点击人次:2991094

博文分类
搜索
最新评论
【转载】 赵本山的“忽悠”之路

我的日志

赵本山谈笑论成败:收视率高就是好片(组图)
其实赵本山出道的动机很单纯,为了“进城”。

赵本山出生在铁岭市开原县莲花乡的莲花村。那个山村当年一共才二十四户人家,不到一百口人,很穷。“吃不饱,这是童年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赵本山对记者说,“印象中那时候几乎没吃过整顿的饭”,“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想离开农村,农村太苦了。”

不知道是谁给赵本山出的主意,让他想到了先进文艺系统,再“进城”的“曲线救国”路线。当时,对于赵本山这样一个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进文艺系统是可以“进城”的惟一途径。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赵本山表现出了他走“上层路线”的能力。当时还只能蹲在田边抽旱烟的他主动找到时任开原县莲花乡人民公社党委宣传委员的王鹏飞,建议成立一个戏班子,随后又在赵的积极游说下,当地果然成立了一个文艺宣传队。

据王鹏飞介绍,那个时候在宣传队一个月能拿30块,农民种地一年的收入不过六七十块。“谁也没想到他能走这么远,他自己也不会想得到。”一个对赵本山很熟悉的人如是说。赵本山当时的目的仅仅是一个城市户口和好一点的收入。

那一年是1979年,赵本山才19岁。
进了宣传队,赵本山开始正式学习各种乐器和民间传统剧目。也就是在那时,人们开始发现这个小伙子脾气很倔。

王鹏飞对记者说,赵本山年轻时候的脾气实在算不上好,几句不合就跟人吵,谁也不买账,一吵就拉上几个人散伙,弄得王鹏飞总要跟在后面做他的思想工作,“后来,改了不少”。

“赵本山几乎一进宣传队就特别显山露水。”开原当地人说起赵本山的发迹史个个都如数家珍。《摔三弦》的作者李忠堂告诉记者,那一年,赵本山和同团演员朱文萃代表莲花乡参加开原县的一个农村调演,他演的是二人转《包公断后》,观众反响不错,后被开原县威远镇宣传队调去,在那呆了半年,小有名气。两年后,被西风县剧团看中,要调他去做临时工,虽然不是专业剧团的正式员工,但他终于有了进城的机会。

王鹏飞回忆,赵本山听到这个消息很慎重地找他征询意见:“我让他向西风县提了三项要求,一是,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先进镇再最后进城;二是,西风县替他在家待业的父亲安排一份工作;三是,在西丰县郊区帮安排住房。”

没想到西丰县对这三个要求都答应了,将赵本山父亲安置在文化馆烧锅炉,并分给他三间土房。

李忠堂说,1981年他和时任铁岭地区文工团副团长的剧作家崔凯创作了拉场戏《摔三弦》,剧中的盲人张志是一个会说、会唱、会弹弦的多面手,赵本山那时已在县剧团干了三年,因为演《大观灯》中的“瞎子”备受好评,张志这个角色就给了赵本山。《摔三弦》一炮而红,赵本山在全省农村曲艺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此剧又被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戏曲电视剧,获中国电视剧金鹰奖。1987年赵本山和潘长江搭档演的《瞎子观灯》,在沈阳演五六百场,一天就四五场,在东北地区已经大红大紫。这一年,他也从铁岭县剧团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多年的泥饭碗终于变成铁饭碗。

也在这一年,27岁的赵本山遇到了著名相声演员姜昆。

姜昆正好到铁岭演出,听说了赵本山,看了他的戏,回到北京就跟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袁德旺说起了赵,当时袁正愁那年的“国庆晚会”没好节目呢。于是赵的《一加一等于几》就上了那年的国庆晚会。那年春节晚会也去了,但没上得了,原因是录音不合格,第二年也没能上。直到1990年,小品《相亲》进入春晚。从此,赵本山一发而不可收。

[来源:振兴东北网]

[@more@]

«上一篇:心语拾零:换个思路   下一篇:爆笑:范伟的经典名言语录!»

评论(1) 点击次数(4949)
评论(共1条评论)
  • 谈笑 说:

    2007-03-06 10:12:15

    老赵是真有才。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